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生活情趣>百科>

平遙縣景點

百科 閱讀(2.29W)

平遙縣景點

鎮國寺、清虛觀、城隍廟、平遙九龍壁、平遙古城牆等。

1、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座落於平遙古城東北12千米的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一城兩寺”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殿“萬佛殿”儲存了五代時期的建築風貌,是全國罕見的五代建築。五代為時短暫,文物建築遺存甚少,殿內的五代彩塑尤為奇缺。萬佛殿建築與殿內彩塑為研究中國建築史和美術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2、清虛觀:現為平遙博物館,位於平遙古城東大街。始建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現存建築為元明所建,其龍虎殿之懸樑吊棟結構,奇特別緻。中軸線上道教遺存,立體地展示中國道教文化;東西廂房展示的文化珍品,異彩紛呈,呈現了平遙從遠古洪荒時代開始的悠悠歷史、燦爛文明;內藏大量的道教史蹟和書法藝術的珍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唐宋鐵佛與元代彩塑龍虎二將為國內罕見珍品。是平遙現存最人的道觀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城隍廟:位於平遙城隍廟街,初建於北宋年間,後來屢有修葺,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禮制,以城內南大街為軸,同平遙縣衙東西相對稱,城隍廟居上首,由山門而入,過前院,灶君廟和財神廟分置於東西兩側,左右互通,廟宇相連,組合成“諸神共居一廟,連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布殿宇屋頂的琉璃藝術以藍、綠為主,黃色相間組成的青冷色調,渲染了神祕的意境,其仙人走獸、龍吻脊剎,造型精美,色澤如初,是清代琉璃工藝傑出的範例。

4、平遙九龍壁:位於平遙古城城隍廟街平遙文廟東側,建於明朝初期,是原太子寺的照壁。1977年毀於洪水,後修復。平遙九龍壁系明代早期遺物,原為太子寺山門照壁,該寺(已毀)奉祀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羅衛國淨梵王太子的塑像。壁通高4米,寬約20米,下築青磚須彌座,頂部灰瓦覆蓋,飾五脊六獸。平遙九龍壁的建築結構,頗具藝術魅力,以泥陶為胎,裹以黃綠藍紫黑白等多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整個壁身,以青綠色的洶湧波濤、藍色的雲霧、黃色的流雲等作襯底。堪稱古代壁塑之極品。

5、平遙古城牆: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縣級城池之一,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重築,並逐步完善成為磚石城牆。以後至清末共進行過26次修繕、補建。現存的平遙城牆,平面略呈方形,周長6.2千米。整座城牆由牆身、馬面、擋馬牆、垛口、城門以及甕城構成。牆身高平均為10米,底寬8—12米,頂寬2.5—6米。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環城共有72座敵樓,垛口3000個。平遙城牆規模巨集大,儲存完好,在古代軍事防禦和建築技術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定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