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經驗>

為什麼江南桔江北枳

經驗 閱讀(9.77K)

為什麼江南桔江北枳

一、出處。

1、原文:“江南桔江北枳”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2、譯文:“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權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

後人遂用“南桔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比如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登陸中國後,由於“水土不服”而明顯偏離了其“真諦”,就被形容為“南桔北枳”。淮南的桔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二、原因。

1、橘:橘子樹,常綠喬木,樹枝細,通常有刺,葉子長卵圓形,果實球形稍扁,果皮紅黃色,果肉多汁,味酸甜。

2、枳: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上有刺,葉為複葉,有小葉三片,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花白色,果實球形,黃綠色,味酸苦。也叫枸橘。

3、橘和枳是兩種不同種類的植物,二者基因型也不同。“南橘北枳”的說法實際上源於古人觀察不周而造成的誤會。早在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橘只能耐零下九攝氏度以上的低溫;而枳能耐零下二十攝氏度的低溫。當人們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從淮南移到淮北,由於橘樹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於零下九攝氏度的低溫,橘樹地上部分凍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卻安然無恙。當次年春暖花開時,砧木樹上的不定芽萌發長成了枳樹,過幾年就開花結實了。古人不明究竟,誤認為是水土條件不同導致橘變成了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