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經驗>

取長補短成語故事

經驗 閱讀(1.92W)

取長補短成語故事

典故:

戰國時期,有很多分散的諸侯國,有的諸侯國強大,有的諸侯國弱小。滕國就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很多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侵略它,佔領它的土地和人民。滕文公覺得只有讓滕國自己富強起來才不會再受其他國家的欺負,也不必再求大國的保護。可是滕國的人不知道怎樣才能使國家富強起來。他們聽說了孟子後,滕文公就親自向孟子請教。孟子勉勵滕文公,告訴他如果想要國家富強就必須實施仁政。

孟子說:“孔子有個弟子叫顏淵,這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顏淵曾經說過舜是怎樣的人,我也就是怎樣的人。全天下有作為的人都應該像舜那樣。滕國把土地寬闊的地方截下來,補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組成一個正方形,那每邊之長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實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 後來,人們就根據孟子的話,歸納了“取長補短”這個成語。

我們為人處事要善於取長補短,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