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品質生活>

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

品質生活 閱讀(1.51W)

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

剪辮子是清末時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江西軍政府,同時實施了除舊佈新措施。首由軍政府貼出剪辮告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

剪辮歷史背景

剪辮,最早開始於在海外定居的華僑及暫居海外的華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維新派及留學生),前者為與當地社會同風同俗,後者又加有明顯的反清色彩。時間始於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風。

早在1895年10月,廣州起義事敗後,孫中山與陳少白、鄭士良逃亡日本。孫中山抵橫濱後斷髮改裝,以示與清廷決絕和革命到底的決心。

孫中山等革命者剪髮易服,不是什麼稀罕事。但事實上,來自民間的剪辮呼聲,也已有多年。

獨立撰稿人傅國湧曾撰文指出,剪辮之風,並非因辛亥革命的到來才興起,從晚清開始,有識之士就不斷呼籲剪辮子,一些大膽的言論也隨之出現。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報》的徵文題目赫然竟是《剪辮易服說》。

1903年3月15日,《大公報》刊出徵文第一名獲得者朱志父的《剪辮易服說》,他力主剪辮易服,認為這和廢弓矢、立學堂一樣,都是因時制宜之舉。並希望從皇帝開始改穿西裝,把剪辮易服與尚武精神、強健體魄聯絡在一起。《大公報》按語稱之新中國特別精神,喚二百餘年來不醒之沉夢,呼數百萬方里不返之國。

據當年10月媒體報道,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髮,參加鄉試時只好裝假辮子入場考試。而胡適回憶,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還有一些激烈的同學往往強迫有辮子的同學剪去辮子。

1903、1904、1906年,《大公報》先後三次發起以剪辮易服為中心的徵文大討論,發表了數篇關於剪辮易服的文章。這一切,都為後來剪髮易服大行其道營造了一定的輿論氛圍。

國內剪辮之風首先興起於學界與軍界,且官方並不嚴禁,表明清廷統治的衰弱。

1903年以後,學生剪辮不乏其人,遇有科舉考試,則戴上假髮辮。剪辮留學生從外洋回鄉,行遊市中,人們不但見多不怪,且贊之曰時尚。學堂學生剪辮,學堂監督如此表態:辮髮有無,雖屬無關輕重,然此事尚未奉有明文,故已飭令諸生暫緩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