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生活情趣>百科>

重陽糕的由來

百科 閱讀(2.34W)

重陽糕的由來

重陽糕,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起於唐代以前,至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重陽糕在南朝時已有文字記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重陽糕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慄、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呂氏春秋·季秋紀》中就有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又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數千年歲月洗禮中,重陽節也衍生出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重陽節延續了數千年,各地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港澳同胞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會放任牛羊自行覓食,福建海澄縣重陽節則會放風箏為戲。重陽節這天,南京人家會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陝西廣大農村家家戶戶的門前則都會插上青翠的茱萸,並且左鄰右舍互相贈送。吃重陽糕流行於全國部分地區,主要流行於江浙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