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生活情趣>百科>

古代五刑是什麼

百科 閱讀(2.46W)

古代五刑是什麼

古代五刑指墨、劓、刖、宮、大辟。隋唐之後,五刑則指笞、杖、徒、流、死。五刑是中國古代五種刑罰之統稱,在不同時期,五種刑罰的具體所指並不相同。將前者稱為奴隸制五刑,後者稱為封建制五刑。五刑是對中國古代刑罰的部分概括,並不代表全部刑罰制度。

五刑:

墨:上古時期懲戒輕罪者的一種刑罰,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臉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刺刻符號或字跡,然後塗上墨或別的顏料,使所刺刻成為永久性的記號。《周禮秋官》已有墨罪五百、墨者使守門的記載,說明西周時期墨刑已經普遍使用,統治者還常把受過墨刑的人充作守門人。因為受墨刑者的四肢都是健全的,不影響勞動,而且這些人的臉上帶有記號,走到哪裡都會被認出來,他們一般都不會逃跑。

劓:割掉人犯鼻子的刑罰,重於墨刑,輕於剕刑。劓刑起源較早,甲骨文中已有劓字,從刀從自,自是鼻的古字,象徵用刀割去鼻子。周代劓刑行用更加廣泛,受過劓刑的人往往被派去守關。戰國及秦時常把俘獲的軍士施以劓刑,有時也與其他刑罰結合使用。漢初亦沿用劓刑。

剕:也稱刖,剕、刖,其意相同,都是指斷足,是斷除人犯腳的殘酷刑罰,僅次於死刑。春秋戰國時期刖刑普遍施用。齊國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踴貴的現象,踴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漢初,罪重者斬右趾,罪輕者斬左趾。漢文帝除肉刑,改斬左趾為笞五百,斬右趾為棄市。至漢景帝時,又下令應棄市的犯人,如願意斬右趾,可以聽許,廢除的刖刑又被恢復。自魏晉以後,律典中已無刖刑的規定。但間或亦有實行刖刑者,如唐七年級度以斷右趾作為減死罪的刑罰,後被廢止。

宮:男子割勢、婦人幽閉的刑罰。據說始於夏代苗族的蒼刑,夏族襲用,秦、漢時亦稱腐刑、蠶室刑、陰刑。男子割勢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閉,古有兩說。一說為禁閉於宮,另一說為用棍棒椎擊女性胸腹,使胃腸下垂,壓抑子宮墮入膣道,以妨交接。宮刑最初用以懲罰淫罪,後來也適用於謀反、謀逆等罪,並擴大到連坐的犯人子女。秦統一六國後曾大量適用。漢文帝除肉刑而宮刑不廢。漢景帝允許以宮刑代替死刑。自漢至南北朝時期,宮刑時存時廢,到隋開皇(581~600年)初年正式廢除。後來遼穆宗應歷十二年(962年)又一度恢復,以後各朝律令沒有宮刑。

大辟:隋代之前死刑的通稱,隋唐之後五刑刑名不用大辟,稱死刑。《尚書呂刑》:大辟疑赦,其罰千鍰。孔傳:死刑也。孔穎達疏:《釋詁》雲:闢,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謂死刑為大辟。其名稱和執行方式各代不盡相同。先秦時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踣、罄、轘、辜等。戰國及秦有鑿顛、鑊烹、抽脅、車裂、囊撲、梟首、腰斬、棄市等。漢初以腰斬、棄市、梟首為主。北魏有轘、腰斬、殊死(斷頭)、棄市四等,後改為梟首、斬、絞三等。北齊、北周因襲不改。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還有不載於律書的凌遲(即分割犯人的肢體)。遼初還有投懸崖、射鬼箭、五車轘、生瘞(活埋)、炮擲等目。金代有擊腦。此外,歷代還有法外酷刑,如棒殺、剝皮、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