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趣味科普網>生活情趣>百科>

怎麼介紹粽子

百科 閱讀(2.52W)

怎麼介紹粽子

粽子是我國曆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除了富有文化含義,也體現出我國人民的智慧。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主要用糯米為原料,箬葉或柊葉包裹起來,煮熟讓葉香進入到米中,還可加入甜鹹餡料吃起來脣齒留香,外形呈三角形更是引人注目。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史發展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粽子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清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紅豆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火腿粽子。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尤其是大學聯考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一直到至今,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2019年9月,中國商業聯合會提出的粽子國際標準提案在第21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亞洲區域協調會上通過立項審查。此舉將有助於中國傳統裹粽非遺傳承技藝走上國際,更好地推動中國味的粽子走向世界